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等利好政策纷至沓来,农村污水处理市场迅速打开。但在硬币的另一面,相较于城镇污水处理,迄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仍存在“晒太阳”、运维短板等多重困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未来5年内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届时,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规划》共十一篇三十七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全面进步的新路径和新要求。同时,《规划》更加具体,对于农村基建重点、民生领域欠账、多元投入保障等诸多核心问题都作出详细部署,更有操作性。在具体举措上,《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突出短板之一的农村基建重点在《规划》中得到凸显,这其中就包括污水处理设施。而这,并非是农村污水处理频频出现在顶层设计中的一个缩影。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着重强调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另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加快落地,目前已经有近20省份明确任务清单。
一种更为普遍的业界观点是,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既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也被视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农村污水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使22%以上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但目前仍有大量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随着城市消费群体对乡村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恰恰提升了乡村里所蕴含的、有待深入挖掘的巨大商业价值。
据住建部数据,2016年,中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仅为20%,远低于城镇污水90%以上的处理率。这也意味着,从治理需求来讲,农村污水治理市场是一片蓝海,但从市场成熟度及运营效率方面来讲,农村污水治理才刚刚起步。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前5个月,共有数十个投资额近4.7亿的村镇污水治理项目释放,累积投资额度超159亿元。同时,农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也不再局限于项目建设运营,取而代之的是延伸至城市供水管网覆盖,很多村镇在生活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也有垃圾治理、河湖水体修复等综合需求。
但在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基础建设的同时,建而不用、管网缺失、难以维护等问题逐渐暴露。当前农村污水治理在标准、资金、模式、技术、运维、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首要的是资金不足问题。有些地方把设施交给乡镇运营,不少乡镇财力有限,即使勉强运行,时间一长也就维持不下去了。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村镇污水是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而治理设施却比城市污水治理设施“晒太阳”现象更严重。与城镇污水处理厂动辄上万吨以上的处理规模不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规模大多数仅为几百吨左右,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在内的乡村振兴一系列重大工程“钱”从哪里来?《规划》给出的路径是“多元投入保障”。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上述政策深入挺进,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将得以进一步释放,为水处理企业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据E20研究院测算,从2018年起,后“十三五”期间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剩余空间将达到118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