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威尼斯游戏(官方VIP认证)-BinG百科

邮箱登陆   联系我们
HUAQI TECH
为客户创造价值

狼真来了!市场蛋糕频被抢食,环境企业该如何看怎么办?

发布者:澳门金威尼斯游戏 发布时间:2019-09-29  

09/29
2019
来源:中国水网

9月21日,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号报道了《万科中标1.9亿水质监测数据服务,物业组团进军环保圈?》的消息后,受到了行业的集中关注和激烈讨论,多家媒体随后也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以万科为首的物业军团组团进军环保圈,不禁让业内同行纷纷感叹“惊呆liao”。

这边还没有缓过神来,25日,《再现跨界!中国移动中标2400万环境监测项目》的消息,再次击中行业人士的“神经”。

“狼来了”引发行业震动
一个是地产巨鳄,一个是通信龙头,如此强大的阵容强势进军环保行业,确实让行业内的企业不淡定了。抢食?圈钱?质疑之声很多。

事实上,外行业企业进军环保已经不是新鲜事。2015年左右,受“水十条”等利好政策的推动,环保行业掀起了一阵热浪,这个时期,是外行业企业大批量布局环保业务的标志性时段。中国中车、中国石化、中信、葛洲坝等国企巨鳄,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进入环保行业的。而后随着PPP热潮,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基建企业也大举进入环境产业,横扫市场,如中铁、中交、中电建等。

虽然这些巨鳄进军环保的时期,也曾掀起了行业的大讨论,但在今年不少环保领先企业遭遇挫折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跨界行为,还是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包含更多的担忧与质疑。

比如万科中标的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必须包含物业管理或物业服务相关内容……”,前期就将专业环保公司拒之门外的做法,也让很多业内人士惊呼“活久见”。很多读者也通过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众号留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基础设施投融资(IGH)合伙人李炜对中国水网表示:深圳市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中设定的“物业”参与门槛与水质监测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但这种设定的结果却是屏蔽了很多环保业内真正有经验的公司,很难说没有定向招标的嫌疑。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行业发展部部长、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世坚认为,该项目可能涉嫌违反《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设定的资格、技术、商务条件与招标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或者与合同履行无关;是以其他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

而针对中国移动中标的环境监测项目,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生态市政院院长王家卓也表示,如果是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联通或移动中标都算是正常现象。但就本次中国移动中标的项目来看,项目本身还是有一些专业要求的,如各镇自动站的设备维护保养及维修;开展对各镇自动站PM10与PM2.5自动监测的手工比对等等。

如果说,当年葛洲坝、雅居乐等公司以并购进入,中交、中电建、中铁等借助PPP的东风,还有诸多可以理解的因素,万科物业等参与的项目本身,或存在更多不合理性或违规问题,但从事实的角度,行业则不得不面对:行业外企业跨界布局环保已经不可抵挡的趋势。“狼”真正地来了!

在狼来了的背景下,除了质疑、担忧、悲哀之外,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从环境产业自身来说,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结果?环境企业,未来要如何应对?

环境产业真的不需要太高的门槛吗?

从2015年开始,环保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跨界而来的企业越来越多,且来头也越来越大。如前文提到的,很多国企巨鳄也都选择进驻环保行业。因此也有人认为做环保很容易,交通运输类企业可以来,石油石化企业可以来,金融企业可以来,地产企业也能来,通信企业也能来……环保行业看起来似乎完全失去了门槛。

对此,中国水网主编谷林认为:之前也有不少环境产业内人士提出过这个问题,认为环境产业处于政策驱动型,没有太多也不需要太高端的技术。事实上,在效果时代之前,很多企业做项目主要靠关系,而不是看效果,一些环保设备也经常用来做做样子,应付下检查,技术好坏价值差别不大。但“水十条”等政策出台之后,随着环保督查日益严格,环境产业已经进入效果时代,要求环境企业必须向效果负责,这也对环境企业的门槛要求更高了。

环保行业中确实某些细分领域技术壁垒较低,适合初入者或者外行者进入。但进入更多的如危废处置、垃圾焚烧、废水处理、土壤修复等等领域则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如雅居乐环保总裁李雪君曾对中国水网解释其之所以选择危废领域,三个重要理由就是:技术门槛高、利润高、未来空间大。而对于产业领先企业,想要持续领先,技术也日益成为关键。行业内一些曾以资本发展壮大的企业现在纷纷开始注重技术积累,或开展技术合作,就是适应这一趋势的体现。

回看大批巨鳄布局环保的路径,也不难发现,他们为跨越门槛做了不少努力:中国水网统计发现,不少跨界而来的企业一般通过设立环保子公司,新增环保业务,或者直接投资、并购一家环保企业等手段,介入环保领域。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它们无一不是经过了长时间准备和规划。

当然,这其中比较成功的完成跨界的企业,都是源于对环保行业“专业”的布局。如盈峰环境、葛洲坝、中信环境、雅居乐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在进军环保的初期,往往会选择“买买买”的路径,通过收购专业的环保企业,增添企业本身的羽翼,补充环保专业短板。

盈峰环境前身是上风高科,早期选择从环境监测领域切入环保行业,先后以17亿全资收购国内环境监测行业龙头公司:宇星科技 (深圳)发展有限公司,1亿控股深圳市绿色东方环保有限公司,成立30亿环保并购基金布局未来等,向固废、水处理等环保其他领域进行拓展。

站稳脚跟后,盈峰环境又将环保业务全面聚焦。2018年,盈峰环境完成了对国内环卫装备龙头企业——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的收购。收购完成后,公司环卫装备及环卫服务业务的占比超过了60%,成为公司核心主业。2019年,宣布转让上风风能100%股权。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大固废全产业链。

葛洲坝集团也是通过并购整合的方式,快速切入了环保市场。最初,葛洲坝投资约4.73亿元,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凯丹水务的主业为城镇供水及污水处理、工业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目前主要围绕京津冀经济圈、成渝经济圈等发达地区开展水务环保业务,现已投资和运营了10家水厂,总处理能力达55万吨/日。

收购凯丹水务之后,葛洲坝趁热打铁,先后通过收购中固科技、设立绿源科技等,实现水源、供水、调水、污泥处理等全产业链的延伸。以凯丹水务作为主要运营平台,除水处理业务之外,葛洲坝已延伸至水泥环保、固废处理、分布式新能源等多个环保领域。

而中信集团甚至坐拥固废、水务两大平台,集团旗下设有中信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主要控制2个业务实体:水务平台——中信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固废平台——上海中信元钧环保有限公司。

2015年,中信集团成功收购联合环境,成为第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中信环境技术”,成功嫁接专业水务企业,正式推出水务及环保领域拓展的旗舰平台。目前中信环境技术的环境治理业务子公司已经达100余家,运营污水处理项目近180个,高难度工业污水日处理规模逾100万吨,危固废年处置设计规模140万吨,业务网络覆盖中国、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印度、欧洲等国家与地区,年主营收入超50亿元。

作为地产界进军环保行业的典型代表,雅居乐进军环保市场的道路,也是离不开“买买买”,尤其是在危废领域。

2015年,雅居乐看准危废行业的窗口期,快速切入,三年时间,雅居乐环保在危废领域的投资额超百亿,危废处理资质已经突破270万吨/年,跻身行业领先地位。仅看刚刚过去的2018年一年,根据官宣显示,雅居乐环保的累计投资总额就达80亿元,其中大部分用在了建立危废大业上。如收购龙岗东江、吉安创成环保科技、东园深蓝等企业的股份,这也是其后来在门槛颇高的危废行业站稳脚跟的重要铺垫之一。雅居乐也在2018年度固废企业评选中,被评为“危废处理投资运营年度最具成长企业”。

这些成功跨界的企业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与专业的嫁接。

PPP热潮冷却后的一段时间内,一部分缺失专业运营实力的企业纷纷败下阵来,也恰是专业缺失带来后遗症的一个缩影。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曾表示,一部分企业在前些年PPP高速增长阶段由于大量承接PFI项目带来了大幅的业绩增长。但由于近年来金融、政策等大环境的变化,导致过多PFI项目在手的这类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而所谓PFI,即是新一轮PPP发展中新增的一个PPP项目类型,在薛涛的PPP四分类中(四分类说明请点击→《 薛涛:环保PPP年度盘点,分类后的顶层思考与产业变局》)为c类项目,主要为河道治理、景观园林、市政道路、人民广场、办公大楼等工程类使用可用性付费方式进行结算的,工程导向为主,没有运营属性的项目。(关于PFI项目的特点及问题,请参考《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一书)

北控水务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李力在接受中国水网采访时也曾指出,虽然大批央企凭借良好的工程能力和融资能力,在PPP盛行时代强势进入了环境产业。但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效果要求的强化,他们在运营端的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由此不难发现,无论对于哪类企业,要想在环保行业行久致远,没有“专业”能力的支撑,都是不行的。

而万科也是在四年前就已经有了布局环保的实质动作。2015年,华大基因、万科公司、凯达环保和大成食品四家企业共同注资成立了环保生态型高新生物科技企业——绿倍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万科正式试水环保领域(相关阅读:《【最新】王石要干环保了!万科联合3家公司成立环保企业》)。去年,王石还在“2018深圳市垃圾分类大讲堂”中提到,万科从90年代开始就慢慢走上了推广社区垃圾分类的道路,一直到现在。

接下来,万科会不会启动“专业”加持,也是值得业内关注的事情。

环境企业的“C”位能保住吗?

面对“狼真的来了”,环保企业作为环保行业的主力军,到底应该如何应对,以保持自己产业主体的地位和尊严?

拥抱趋势,生态合作

在中国移动中标2400万环境监测项目的新闻报道后,很多读者通过E20水网固废网微信公号留言,其中有担忧之声,但也有一部分表达了对这种跨界的期待。

如前文所述,跨界布局环保的趋势早已凸显,近几年伴随着垃圾分类等热点领域的发展,更多的跨界者“拍马”赶来。

华为云人工智能甚至也开始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热潮中。的确,智能的加持也为跨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互联网巨头和通信运营商跨界进入环保,如腾讯、阿里、百度等,前几年就已经与水务领域的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去年2月,E20供水研究中心副主任毛茂乔就在《水务企业快醒醒!BAT强势进入智慧水务,产业生态形成中》一文中,分析了这种趋势带给环保企业的思考,其中,生态化、多元合作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从近几年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多数跨界者也基本会选择与专业环保企业合作,以此快速切入环保行业(如前文所述)。环保企业也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在选择可以带来更好助力的外部力量。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跨界而来的大巨头,早已经悄悄展开了合作布局。

在2017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正式发布Link物联网平台。在其宣布的第一批授牌的合作伙伴中,便包括聚光科技、先河环保等知名环境企业,将在环保物联网领域开展技术合作,优化生态环境解决方案,探索“绿色智慧城市”建设。

而在2018、2019年两年间,瀚蓝环境、首创集团等环保龙头企业,也分别宣布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其中,瀚蓝环境与阿里云将把ET工业大脑引入环保行业。今年,首创集团与阿里巴巴在北京阿里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了生态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结合各自产业资源、技术优势与发展特点,在智慧水务、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及新零售等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而在更早的2017年,首创股份就宣布将与万科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万科建筑技术发展(深圳)有限公司以及珠海万道益科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出资设立环保平台公司,开展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土壤修复、海绵城市建设等环保业务。

跨界合作必然是大势所趋,但对于环保业内企业来讲,内部合作也同样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毛茂乔在其文章中曾提到,与跨界合作相比,环保行业内的互动更为频繁、出现更早,形成一种平衡的生态组合,即各自在生态位上发挥作用。如施耐德电气作为全球自动化领域和能效管理的专家,在水务领域有超过35年的成功经验,南方泵业、新天科技也都是水务行业的老兵。施耐德电气结合南方泵业在水泵领域和新天科技在水表领域的优势和地位,覆盖取水、输水、净水、排水全环节,在水力模型系统、产销差和漏损管理系统、智能表、整体解决方案等各个方面加强合作,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促使水务企业的管理运营系统更轻松、更智慧。

“专业”更专,不打无准备之战

“开放、合作、共赢”是未来发展的理想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行业的不断成长。很多跨界而来的企业也必然会给行业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某种程度上会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

但在这种趋势下,环保企业开放合作的前提,应该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强化和发挥。

对于中国移动中标环境监测项目,中持股份董事长许国栋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移动的主业,只是他们在主业之外顺手取得一小块蛋糕而已,环境界其实没必要太过紧张。也有人认为,电信类企业中标地方行业信息化项目的案例很多,甚至还有很多上亿的环保监测项目都曾是这类企业来做的。

党的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的治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环境产业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市场需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行业对技术的追求就更加强烈。

四年前,环境产业还在突飞猛进的时候,E20研究院院长、《两山经济》作者傅涛就曾在E20圈层年会上指出,80%以上的环境企业在五年内会终结,没有技术含量的、没有价值的公司将很难生存,存在必须要具有价值,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这种整合明显加速。

在环境产业1.0时代,追求达标万岁,只要稳定运营、不出现恶性事故即可,谁的成本低、谁的关系好,就能拿到好项目。在这个背景之下,技术被弱化,相对来说投资的比重更大。进入2.0时代后,如何实现技术最优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3.0时代对技术要求更深,需要技术深入到用户的供应链里面。要求真正懂甲方的产业,才能创造价值。

那么,在未来真正在生态合作中脱颖而出的,也必然是具有专业实力,真正懂甲方的企业力量。

“巨鳄来了”、“又见巨鳄”未来可能还有第三部、第四部…… 对于环保行业来讲,跨界者入局将会更频繁的上演。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释放的巨大市场空间所致,一方面是产业快速发展的业务延伸带来的。

尽管这些“巨鳄”进入环保行业的姿势有的并不完美,但趋势已经不能抵挡,我们需要做的正是从“自强”出发,生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