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环保
长江全长6300公里,沿线11省市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超过40%,人口占比在40%以上。长江的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5%,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淡水资源库。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强调,长江经济带水环境存在“4+1”污染源,即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矿库污染。数据显示,长江流域接近30%的重要湖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43%。
三峡集团做水电是龙头,干环保却是新兵。由三峡集团扛鼎,中央怎么定,地方怎么看,三峡怎么干?
6月底开始,记着沿江走访了岳阳、九江、芜湖等市,实地探访长江治污。
高度:长江大保护是高位推动的事业
早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委,围绕三峡集团改革发展开展研究,提出多份专题报告。
2017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做出批示:“目前在长江沿线,三峡集团是最具经济实力的央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大保护任务十分繁重,亟需三峡集团发挥骨干、主力作用。”
2018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三峡集团新的战略发展定位文件,明确三峡集团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发挥基础保障作用、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
2018年5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增补三峡集团为成员单位。
2018年7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长江办)印发指导文件,支持三峡集团在共抓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对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明确近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期间,住房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先后印发文件,对长江大保护尤其是污水治理明确了具体要求和节点目标。
生于长江,长于长江、发展于长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集团肩负“建设三峡、开发长江”的历史使命,成功建设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随后,在金沙江下游滚动开发四座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综合利用开发国内水资源,建成一个又一个国之重器。
2018年12月13日,作为三峡集团开展长江大保护的业务实施主体,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在武汉注册成立。
从开发长江到保护长江,又一重大历史使命落在三峡集团肩上。
难度:五大挑战横亘面前
这是一项既陌生又艰巨的课题,五大挑战横亘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面前。
首先,自身能力建设的挑战。项目落地推动能力、内外部资源整合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投资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加强。
其次,现有PPP 模式推进遇到较大瓶颈。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能力受限,在中央严控地方债务风险,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不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10%的限制下,长江大保护资金投入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不相匹配。
第三,水环境治理欠缺科学系统治水实践,急需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沿线城市水环境治理缺乏整体顶层规划、科学的河湖环境承载力评估以及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衔接,流域谋划不够。
第四,生态环保领域和企业“散、小、弱、乱”现象难有改观,急待加快提升产业集中度。目前,尚未出现涵盖全产业链、聚合度较高的优质企业。
最后,体制机制制约共抓长江大保护形成合力。跨部门、跨区域统筹协调难度极大,影响PPP 项目高效落地,影响流域化综合治理的推进实施。
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难度前所未有。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主导下,组建了多个调研组,分赴宜昌、岳阳、长沙、九江、芜湖多地多次开展调研,深入摸排行业现状。
掀起城市的“盖头”来,问题触目惊心——
城镇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落后、欠账严重;城镇污水收集率很低,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低效运行;河湖水倒灌、溢流,雨污错接混接,地下水入渗;厂网分离,产业链片段化、碎片化……
以城镇污水治理为切入点,选取宜昌、岳阳、九江、芜湖4个城市推进先行先试,以“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为原则、坚持厂网一体、厂网河湖岸一体的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
推动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落地建设,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已然启程。
速度:试点城市一期项目全部落地
共抓长江大保护已然开局,如何将方案快速落地,将思维导图转化为实施路径?
“一年出模式,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成效。”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自加压力、负重前行,提出阶段性目标。
“九江速度”提振士气。作为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2018年1月起,仅半年多时间,九江一期项目6个子项目已全面开工,质量安全总体可控,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肯定。
一个“共”字是九江速度的秘诀。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九江项目公司总经理曹诤介绍,九江一期项目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落地,既得益于国家发展改革委、江西省委省政府、九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三峡集团和相关参建单位的全力推进。
在九江被确定为试点城市后,5个月内,三峡集团便先后与九江市政府、江西省政府签署了长江大保护相关战略合作协议,项目本底调查也已完成,一批先行先试项目只待招标。
“一般情况下,完成整个PPP流程至少要半年时间。招标通知发出后,三峡集团只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PPP项目准备工作。这得益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后期政府多部门联动,多个流程同步推进,及时解决项目审批等难题,才能顺利完成投标并成功中标。”最早进入九江项目的工作人员李杨说。
芳兰区域污水处理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是九江一期项目首个开工项目,全面完工后,每天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准。“2018年8月项目开工后,我们精心组织施工生产,昼夜奋战,克服了准备时间短、场地狭小、干扰因素多等困难,目前工程进度满足计划要求,质量安全可控。”中铁四局现场负责人说。
到9月底,九江、芜湖、岳阳、宜昌四个试点城市一期项目全部落地落实。第二批合作市县尤其是重点城市全面对接,试点城市一期项目共计37个子项,已有32个子项已开工建设。
深度:聚焦城市地下排水管网修复治理
黑臭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关键在管网。
由于历史原因,顺水排放是沿江城市的一贯做法。由于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沿江城市普遍存在雨污合流、污水管和雨水管混搭错接、污水直排入河湖等诸多问题。
管网质量直接影响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
“由于长江沿线城市普遍存在地下水位高的特性,又有污水管道、合流管道断裂、渗漏、倒灌等突出问题,导致污水管道内混有大量的地下水、河湖水,进厂化学需氧量(COD)浓度普遍低于100mg/L,导致很多污水处理厂闲置‘晒太阳’。”曹诤说。
管网不治理、一切都白搭。
“必须更加聚焦城市地下、聚焦排水管网修复治理工作。管网健康了,河湖才可能健康。”长江环保集团九江项目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俊直击问题要害。
核心在数据。
“过去治污,是一根管网简单搭建下去,不够精准。新的治理模式要向精准化发展,仅靠人工很难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包含水质监测、预测预报、智慧调度等在内的智慧系统,通过机器、程序、软件等来实现精准化、智慧化治理。” 张俊介绍。
在芜湖长江大保护项目管网排查点,技术人员操作机器人进行排水管网检测。当排水管网处于满水状态时,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无法检测,此时声呐设备就能代替机器人进行排查任务,现场就可以看到软件平台反馈的排水管网检测结果。
“天上下着雨,地下埋设的感应器实时搜集计算雨量,分析管网内会有多少雨水流出,调蓄池该如何调配才能容纳雨水,处理过的雨水该流往何处。”中建二局工程师秦明勇从设备角度阐释。
智慧治污应运而生。
“实现智慧治污,需要智慧设备,也需要‘应接尽接’等智慧理念支撑。”曹诤说,“应接尽接,就是在解决管网漏接、混接、错接等问题的前提下,把污水都纳入到污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或者截污,保证城镇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广度:全生命周期协同治污
治理碎片化、“挑肥拣瘦”是现存治水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碎片化建设一批水环境治理项目,不是三峡集团的初衷。”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孙志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 把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才能实现城市水体质量的根本改善。
解决方案清晰明了。
以城镇污染处理为切入点,以摸清本底为基础,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依据,以总体规划为龙头,坚持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和“一城一策”的原则,突出整体效益和规模化经营,通过厂网河湖岸一体化,建设养护全生命周期开展投资建设运营,促进城镇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以及综合利用,保证城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根本改善。
五大业务平台做战略支撑。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为核心实施主体;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定位为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保障长江大保护资金需求;长江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生态环境研究、监测,并将成果快速转化应用;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发挥各方优势和长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效融合;长江生态环保专项资金为公益性资金,用于规划研究与编制、试验性项目、示范工程等支出。
五大能力建设做战略保障。
随着岳阳、九江、芜湖、宜昌等一批先行先试项目的落地建设,三峡集团在形成项目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策划打包等能力基础上,正全力培育新的业务能力,包括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能力,管网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建设、管理与运行能力,河湖水环境承载力或容量评估及考核评估能力,创新智慧水务平台建设能力,污泥能源化资源化集中处理处置能力。
把自身发展放在协同发展的大局中。
“立足项目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与长江大保护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广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资本合作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以理顺污水处理价格机制为突破,以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为导向,开展‘资本+’合作,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反复强调协同发展。
协同效应逐步凸显。
“以前与社会资本合作,社会资本看中的是具有回报机制的污水处理厂,把管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甩给了地方政府,导致厂网分离。现在厂网一体化,赚钱不赚钱的三峡都干。”岳阳市住建局副局长程文艺认为,三峡集团正在积极探索全生命周期治污管理新路子。
政企互信逐步加强。
“两年来,地方政府对三峡集团的资金、技术、管理有了深刻认知。若论承担主体责任,展开强强联手,作为合作者非三峡集团莫属”。芜湖“十里江湾”项目是三峡集团建设的滨江岸线综合整治工程。站在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带,芜湖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立新有感而发。
各方更加聚焦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污水处理费只能勉强覆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污水管网的运行还需财政支付”,在长江环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世平看来,“以理顺污水处理价格机制为突破,探索未来管网运维的收费机制,推动地方水务平台市场化改革,是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关键”。
“共抓长江大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本,是关键。没有体制机制创新,治污难以为继。”长江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峰强调表示。
“长江大保护是荆棘密布、极具挑战的事业,长江大保护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事业,长江大保护是实现集团战略拓展的事业”。2019年7月,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把集团战略定位明确表述为实现清洁能源与生态环保“两翼齐飞”。
承载压力,直面矛盾,砥砺前行,三峡集团集聚新势能。
从建设水电枢纽到治理水体污染,从大江大河到“毛细血管”,从重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自身发展到协同发展,长江治污逐步呈现出一个闭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