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过去两年间,环保产业经历了“冬天”的洗礼。
环保民营上市公司受PPP拖累接连爆雷,央企、省市级国企、政策性国企大举进场后,行业格局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环保产业中最早探索市场化又相对成熟的行业,水务行业同样迎来了中铁、中交等一条条“大鱼”的入局。
其中,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峡集团”)在水务行业的发展颇具代表性。2018年,发改委、国资委发文正式明确了三峡集团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此后三峡集团从水电领域进入环保领域,并成立了全资子公司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集团(下称“长江生态环保”)作为其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
三峡集团在水务环保领域动作频频。据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4月三峡集团中标的水务领域项目投资总额已达333亿。而日前三峡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鸣山在九江调研时亦透露,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业务布局已全覆盖到沿江11省市,中标项目超过330个,今年底累计落地投资将超1000亿元。
三峡集团原本是水电行业的龙头,为何进入水务环保领域,又将给水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许多行业内外的人士或许都有类似的疑问。
近日,在E20环境平台主办的2020(第十八届)水业战略论坛上,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峰表示,从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三峡集团的作用就是组织协调、带动引领各方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希望大家理解,我们来并不是来跟大家抢利益、抢蛋糕的。”他说。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水环境治理的模式下,必然出现很多市场不能完成和解决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政策和市场的混合体来执行,这就是三峡集团的特点。三峡集团比一般的公司有更强的政策变革能力、统筹能力,对收益率的要求更低,也更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信任,总体来看更容易完成长江保护的任务。
为什么是三峡?
长江全长6300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九省二市,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沿岸省市布局化工、制药、中低端制造等工业,长江流域污染严重,比例高居全国七大江河首位。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历史经验表明,许多河流水污染治理的实施效果不好,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九龙治水”,每个地区都有大量的规划设计方案,但无论是深度还是系统性都远远不够,没有系统全面地统筹把握长江流域这一整体,因此跟期望的目标产生了偏差。毫无疑问,共抓长江大保护需要一个“扛鼎”的企业,以系统和科学的精神来落实这项重要的工作。这一工作,就落在了长江沿线最具经济实力的央企——三峡集团的身上。
从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三峡集团的进场确实带来了改变。薛涛指出,2018年后,部分做污水、垃圾的民营环保公司由于PPP中做水环境项目的资金量大、垫资比例高、对还款风险的担忧等原因开始明显撤出。但这些PPP项目还是需要企业来承接和完成的,在三峡集团进场前,原先只有央企的建筑类公司愿意去承接。不过,除了中节能一家以环保为主业的央企外,大部分的建筑类央企接手PPP都是为完成国资委对施工总量的考核任务要求,更关心施工量大不大,也没有太大意愿和能力去挖掘项目的规划设计、技术。
而三峡集团的优势正在于此。相对于建筑类央企,它更愿意花时间和财力去提高环境领域的能力,更愿意出资在研究和规划上;相对于民营企业,它对收益率的要求更低,跟政府沟通的渠道会更加地顺畅,金融机构对他们的信任也比较高。
“回头来看,在当时的时间点上,三峡集团做的PPP的档次、规模、层次确实好。”薛涛说。
“资本+”打造朋友圈
经过一年的探索,长江生态环保以城镇污水处理为切入点,持续推动项目落地建设运营,实现了4个试点城市先行到向全江转段、全面铺开的三个阶段转换,形成了城镇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163字治水方针。在芜湖试点提出的“三峡治水模式”,2019年已经被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写入文件当中。
而在行业当中,三峡集团和长江生态环保更受关注的是一系列合纵连横动作,快速建立了起了自己的“朋友圈”。
为开展“长江大保护”业务,三峡集团搭建了“五大平台”,其中长江生态环保是业务平台,而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是其中的合作平台。2019年6月,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首次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宣布有54家成员单位。而担任联盟秘书长的赵峰此次透露,目前联盟已经有92家成员单位。
赵峰在演讲中介绍,在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方面,三峡集团探索“资本+”促进互利共赢。经过27年的发展,三峡集团成为一家非常强的中央企业,发展前景、组织能力和投融资能力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用良好的投融资能力、资本的信用体系以及较好的现金流等优势,采取“资本+”全国性的行业平台的办法来导入行业顶尖的专业能力。同时,针对地方平台高负债率,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采取“资本+”区域性地方平台公司,盘活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带动增量投资。此外,也要采取“资本+”专业技术型企业,更多地体现结果导向,通过专业技术能力确保质量,让专业的人士干专业的事。
三峡集团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也体现了这一趋势。目前,三峡集团和长江生态环保直接或间接持股多家上市环保水务企业的股权,包括北控水务、上海环境、武汉控股等全国性业务平台和区域性地方平台,以及兴蓉环境、浦华水务、国祯环保等专业技术型企业。
推动行业政策变革
自1998年《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以来,水务环保探索市场化运营已经超过20年。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上升到现在的60%,包括水务设施、环境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建设,水务行业快速增长。一些头部企业已经进入了全球水务运营商的前列,不过整体上,中国环保企业的体量仍然无法和外企巨头威立雅、苏伊士等相比。
在E20研究院院长傅涛看来,中国的水业,包括环保产业仍然停留在产业化的初期。很多企业很大,是因为积攒了很多小项目,但是这种“大”并不意味着“强”,低质量的重复、大企业病在行业内普遍存在,环保行业跟真正产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相比仍然有巨大的差距。
而此次三峡等大型央企的进入,一定程度上也是呼应了时代变局的新要求。傅涛指出,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和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城市、城市群、都市圈开始兴起。越来越多的订单在跨流域、跨区域、跨专业,无法再一个点上实现经营,因此才有了三峡、中节能等大型央企在环保行业的兴起。
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薛涛指出,环保产业有些政策需要跨部门的力量去推动,三峡集团作为“大鱼”,在比一般企业更具推动力,政策变革能力更强。例如4月份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完善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有关政策的指导意见》也是由三峡集团推动落地的。
“我们(三峡)来更多是探索模式机制,推动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经营发展环境,实现大家合作共赢,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更重要的一个目的。”赵峰说。